2018年3月29、30两日上午,应我校哲学系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于我校东五楼人文学院分别开展了两场讲座,题名为“天地交泰观的考古学研究”与“河图洛书”。参加讲座的有:我校哲学系李耀南老师、唐琳老师、赵建功老师、廖晓炜老师、王亚娟老师、舒年春老师以及我校哲学系的同学们。
在“天地交泰观的考古学研究”一讲中,冯时老师首先阐明“天文考古学”属于历史学,最终目的应该是考察“物”背后有“人”的社会,通过对古人的知识和思想进行溯源以重建历史;随后,他界定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严格来说不是科学,而是宇宙观,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人关系的看法;接着,他深入地解读了骨律、夏代铜钺和各式随葬玉璧等文物,又向大家展示了他对红山文化三环石坛的天文学研究成果,证明远在八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人已经有了“阴阳”思辨。
在“河图洛书”一讲中,冯时老师凭借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新石器时代洛书玉版、新石器时代八角图案、古彝文文献所载“太极图”、西南民族传统八角图案以及古文献对自古以来即已聚讼纷纭的“河图”与“洛书”进行了破解,言必有据地论证朱熹《周易本义》所传的“河图”与“洛书”应该统归于“洛书”,而真正的“河图”是“太极图”,即“天地自然河图”,“洛书”的本质是最原始的式图,兼而有八方九宫和四方五位系统,主要反映的是古人的空间观念,“河图”的中心思想则是表现龙,“河图”的“河”指的是天河,与星象有关。总而言之,“洛书”来源于地理,“河图”来源于天文,都承载着上古人民最朴素的知识,并不像后人附会演义的那样神秘莫测。
最后,冯时老师和在场的老师、同学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同学们表示这两次讲座的内容新颖,发皇幽隐,打开了大家的视野,具有很大的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