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摄影:吕花萍 编辑:舒年春 责任编辑:李耀南 杨海斌
2022年5月5日上午9:30,在js333金沙线路检测登录入口咨议室(东五432),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邓联合教授应邀做客js333金沙线路检测登录入口慧源哲学茶座(第294期),做了一场题为“从虚无到权诈、自私——儒家黜老的理路转进”的学术报告,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李耀南教授主持,赵建功、白辉洪、王博等老师以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
邓教授的报告包括四个部分:宋以前儒家对老子的批评;权诈、自私:宋以后儒家对老子的批评;二十世纪以来学者对老子的批评;老子何以成为权诈、自私之徒。
首先,邓教授提出自《荀子·天论》批评“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开始,此后由汉至唐的较长历史时期内,虚无是儒家黜老的基调,权诈、自私之污名并没有被加诸老子。在儒家的异端话语中,以权诈、自私之污名黜老,乃始于以排二氏、彰圣道为务的理学勃兴的宋代。
接着,邓教授引经据典,对儒家黜老的思想史进行了梳理,认为程颐初步勾描了权诈自私的老子形象,并将其与申韩相类比;朱熹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批评老子,清晰、完整地塑造了老子权诈自私的负面形象;王夫之对老子其人、其学、其历史影响的批评,一方面说明程朱理学建构的负面老子形象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形象的负面色彩。
然后,邓教授分析了二十世纪以来学者对老子的批评,认为他们基本延续了程朱理学对老子的批评,他们的批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傅斯年、钱穆、李泽厚对老子的批评并未脱出朱熹的窠臼。
最后,邓教授辨析了“老子何以成为权诈、自私之徒?”的原因:一、《老子》文本本身微妙难识,没有主语,非常容易让后人对之产生岐解、误解与曲解。《老子》文本中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对反范畴”,容易造成两种理解模式:理解模式1.动机与手段or目的与手段;理解模式2.行为方式与客观效应,邓教授认为理解模式1是不正确的,而理解模式2比较符合《老子》文本本义,并进行举例论证。二、与《韩非子》《淮南子》的“阴谋化”诠释有关。《韩非子》《淮南子》对老子的解读模式产生了这样一种结果:老子的言论似乎就是对历史上阴谋实践思想的一种提炼。三、《史记》将老子与申不害、韩非合传。四、在政治层面:程颐借黜老以批评王安石。五、在学理层面:既以老子与申韩一系,遂将韩非的人皆自私的人性论逆向塞入老子思想中。
互动环节,李耀南教授认为邓教授的报告具有宏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文献材料,细致的理论辨析,并对邓教授“儒家黜老的理路”所隐含的解释学问题略作展开。
在座的硕博士生同学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踊跃向邓教授提问,邓教授一一作出了解答。
李耀南教授总结。代表学院感谢邓教授带来了一场精彩深刻、富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报告,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与邓教授进行交流。师生们以热烈的掌声向邓教授表达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