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邓小磊 责任编辑:杨海斌
人物简介
张梦,js333金沙线路检测登录入口2018级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师从欧阳康教授,获2021年国家奖学金、我校“三好研究生”、知行优秀二等奖、国家治理研究院优秀研究生一等奖等荣誉。
博士期间平均课程成绩90.75分,本专业排名第一。在《哲学动态》《中国大学教学》《我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咨询报告获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或教育部采纳,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及校级自主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担任博士支部组织委员、18级党建负责人、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席、宣传部部长,参与组织筹办学术活动10余次,多次参与报道学校、学院相关活动,新闻稿发布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及学校、学院官方平台。
越过界限 学以成人
我不是哲学专业科班出身,我本硕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学,研二获得创新研究院硕博连读资格,跨专业到js333金沙线路检测登录入口,拜入欧阳康教授门下研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体验哲学这项智力探险活动。起初我和很多跨专业的学生一样,感到困惑和力不从心,但是这种疑虑很快就打消了。社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跨学科的,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应当依托于学科,但不能局限于学科。我依循导师的谆谆指引,在这条道路上不懈追寻,艰难求索。美国传播学研究先驱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开篇便提出:“人的社会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交流。”大概是自我尚未正式成为一名博士生,却及早融入了师门的缘故,我从林林总总的交流和连接的关系中,逐渐明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并在界限之中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域。
越过界限,就是要在荆棘丛生中突破自我,打破自我设定的藩篱,既要突破自身的理论界限,也需要突破学科间独立体系的界限,融多学科之会通。而我认为越过界限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问题又是对于理论的能动的阐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个人与其他人的关联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这一空前的关联度和融合度不仅影响到“我们做什么”,“我们怎么做”,也影响“我们是谁”的问题。我们在历史中第一次不再仅仅是一个身体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数字化存在;这种数字化的存在有时候还不止一个“分身”。这段经历向我敞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也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种转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我逐渐认识到哲学并非理论到理论的空中楼阁,它是以人类、社会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而无论什么学科领域,最终都应该聚焦到问题上。
在具体的论文写作中,我既体会到了艰辛,也体会到了乐趣。有“疑无路”的自我否定,有深夜里的辗转反侧,也有“柳暗花明”的通达和欣喜。尽管我所呈现的成果并不尽善尽美,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种历史性,这是过去的我所能完成的最好的作品了。我无法决定自己的天赋高低,但是我深信以学为先的力量,通过不间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把哲学思考和问题意识融入到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观照现实 知行合一
庚子之春,荆楚大疫。我们被困在家里,每天不停地刷手机以获取最新的消息,我一边担心武汉的师友,一边为自己无能为力感到愤懑。很快,导师欧阳康教授提出疫情防控专项课题研究,动员全校相关力量发力、发声,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他们虽然不像医务工作者那样与病毒正面交锋,却没有一刻停止思考。我被导师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打动,并迅速加入了这场战斗中,在他的指导下,关注到疫情防控中“殡葬服务的科学规范与人文关怀”、“返工返学密集流动人员防护及管理问题”、“征集志愿者及隔离点”等问题,在搜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向身处武汉的师友广泛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完成的数篇政策建议案均收录于《国家治理参考》(抗击新冠肺炎专辑),其中,3篇获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1篇获教育部采纳。《国家治理参考》(抗击新冠肺炎专辑)也入选了今年学校十大重大学术进展。
在准备申报材料的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对125期政策建议案的综述工作,这125期我反复看了很多遍,这些成果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智慧结晶,更饱含了他们心系国家的朴素情感和满怀热忱。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学术是关心社会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使命担当。我们做的学术研究要有坚实的理论根基,但是也不能局限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本着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时刻,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来看,让内心的觉知与个人实践紧密相连,就是生命本身,不要想着摆脱或者离开,关注当下,促进知与行合二为一。只有当我们的心灵与这个社会同频共振,我们才能有研究不完的问题,有关注不完的对象,有思考不完的领域,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充满活力,学术研究能够找到应用的场地,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认识、适应这个新的时代,胜任和完成新的时代所赋予的历史担当和伟大使命。
永葆好奇 持续思考
三年有余,我时常问自己,攻博让我收获了什么?我想是对于各种各样问题的惊奇和面对未知可能性的勇气,以及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思考的力量。首先,始终对社会各种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原因的复杂性和决定着这样一种复杂性的规律保持好奇。惊奇就是发现未知的事情,是对无知的自查,是认识自我的意识。惊奇还是一种个体精神生命力的体现,这种精神生命力一方面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值得关注的现象,它考验着我们的理性能力;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拥有一种巨大的能量和活力,它能够引发我们积极向上的意识和活动,让我们处于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对自己的生命、内在价值都感到肯定。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活力带给我的是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内在的价值认同,对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勇气并不是指胆量大、无知无畏,勇气来源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反复多次的磨练,是智者了然于胸的自信和坦然。那么,如何拥有这种勇气?具体到我们的学习中,我认为读博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其实也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让所学的知识经过主观能动的消化,转化成自己的理解,从而为自己所用。这个输入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只有当输入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产生阅读感想或者迸发灵感。并且,输入的过程不是均衡进行的,我们难免会有迷茫和困顿的时候,此时我会暂停手上的工作,背上相机,去看看校园的人物风物,或者在运动中释放负面的情绪,等到调整好状态以后,再来进一步阅读文献或者求助师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保持持续思考的状态,哪怕没有在看书、写作,也要让自己处于持续性思考的状态中,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这种思考可以是自我认知,也可以是对学术问题的究根问底。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古老箴言“认识你自己”和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都告诉我们,自我审视是人生的必修课程,对话自我,发现自我,认清自我,才能够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才能真正促使自己向前。在学术问题上,只有持续性的思考,才能真正将问题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茶余饭后刷手机,还是与他人闲聊,都能成为我们寻找答案的途径。